第49章

(1)发明家

会议之后。

场部保卫科成立了工作小组, 协助两名公安同志侦破此案。许干事也是小组成员之一,主要负责档案调集等相关工作。

事件发生后,他就向办案人员提供了当事人的一些资料。

死者张永进, 二十六岁, 连队里的拖拉机手,爱人李素英,二十六岁, 大田班的农工, 二人都是沪上知青。女儿张晓晓,三岁, 目前已返回连队,由从沪上赶来的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轮流照看着。

负责办案的吴同志建议, 从连队入手,先摸摸情况, 再进行全面筛查。

第二天一早,一行五人乘坐一辆吉普车, 来到了四营十一连,也就是两位死者生前所在的单位,进行实地调查。

工作组来了。

尽管一再保密, 还是有风声隐隐传出, 十一连的职工们不免有些紧张。而其他连队, 更是小道消息满天飞,说什么的都有,对这起案件的关注度颇高。

黎元元本是个写手, 一向有收集素材的习惯,自然也很关注。于是,就竖起耳朵打听着各种消息,见到邓萧哥哥时,还和他一起讨论了一番。

她觉得,这起案件并不复杂,估计很快就会有结果。邓萧对小元元的分析能力,十分佩服。无论怎么看,都觉得小元元很不一般。

真不知道她的小脑瓜里都装了些什么?

那头头是道的样子,就像一个编故事的。

工作小组进驻连队之后,经过一番排查,最后将嫌疑人锁定在了张永进的邻居——冯学智身上。

他也是一名知青,二十六岁,身材瘦削,皮肤白皙,长得十分英俊。因为头脑灵活,手又巧,喜欢动手做一些小玩意儿,被职工们称为“发明家”。

也因此,从大田班调进了连队修理车间,专门负责修理机器设备。

据职工们反映,冯学智很聪明,利用业余时间捣鼓出了很多东西。

他家的收音机,就是他买了元件自己组装起来的,除了外观稍微简陋了一点,所收的频道比正儿八经买来的收音机还要多,音质也很好。

前年清淤挖渠时,他还发明了一种弹簧铁锨,既省功又省力。

别的职工半米还没挖完,他一米就干完了。当时每个职工定额三米,他早早地完成了任务。别人还在渠底挖沙,他却躺在堤上睡大觉。

平时,在连队里,也没见他和谁走得特别近。只是和张永进、李素英家做了邻居之后,来往的稍微多了一些。

也从未听说两家吵过架。

冯学智尚未结婚,偶尔还去张家吃饭,两家看着相处得还不错。

春节前,张永进夫妇带着孩子回沪探亲,还是冯学智亲自开着拖拉机送他们去的风口站。搭乘的那辆便车,也是他出面去谈的。

据同去风口站送人的职工说,那个汽车司机要了半口袋大米,冯学智也一口答应下来,让他返程时来连队找他。

工作组询问冯学智时,他自然不肯承认自己有谋害张永进夫妇的动机。

可对他家进行搜查时,却让吴同志、许干事等人吃了一惊。

他家简直就是个小仓库,里面不知道从哪里搜罗来的零件、元件、电线,不管是抽屉里还是桌子上都摆得满满的。

吴同志问他:“你搞这些东西,准备做什么?”

冯学智一脸平静地说:“我打算拼装一台黑白电视机,目前正在做实验……”

听了这话,许干事也有些动容。

这人还真是一个发明家,可惜心思没用在正道上。

“有预谋,有手段,有技术。”

眼前这人,不但具备了这三样,而且智商很高,也很不好对付。

若想人不知,除非己莫非。

对冯学智的侦破,很快就取得了进展。

保卫科长当天驱车回到场部。

回来时,从场部牵来了一头猎犬。在房前屋后一路勘察,最后在附近的小树林里,找到了一处挖掘过的痕迹。

吴同志等人用木锨小心地挖开后,闻到了一股火药味。经过检测,土壤中所含的黑色火药,与爆炸现场残留的火药简直一模一样,均为同一种工艺自制而成。

面对铁一般的事实,冯学智继续抵赖。

可接下来,借助猎犬又找出了他自制引信的证据。

许干事不得不感叹,这的确是一起高智商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