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1)开学了

时值八月末。

再过三天, 学校就开学了。

托儿所里那些适龄的孩子们,就要去上学了。家长们已经到连队和托儿所开具了入学证明,准备好了户口本, 等到九月一号那天, 就带着孩子去学校里报到。

像小班长和乔莎莎他们几个,如果不是被家长盯在屁股后面,恐怕早就放羊了。因为怕孩子们乱跑乱动, 就一直“押着”去托儿所, 坚持到最后一天。

田伟军也是如此。

这几天,继续带着小元元和小伟波去托儿所。

正好又赶上滑滑梯做好了, 也可以爬上去玩一玩。这个滑滑梯,还是跟着爸爸妈妈回沪上探亲时, 在儿童公园里玩过一次。具体是什么滋味,早已经忘记了。

对黎元元来说, 本来对小木马、滑滑梯之类的儿童玩具没多大兴趣。可夹杂在一群小朋友中间,又有小龙港可着劲儿地招呼着, 兴致也调动起来了。

这一天,杨阿姨和苏阿姨打开了游戏室的大门。让大班的孩子们排着队伍,进了游戏室, 准备玩滑滑梯。

为了安全起见, 苏阿姨让小班长和乔莎莎守在滑滑梯的入口, 让小朋友们一个间隔着一个爬上楼梯。她自己呢,干脆上了滑滑梯,蹲在上面, 一个一个地教小朋友们把屁股坐好,两只小手扶着滑梯两侧,然后顺着滑道“哧溜一下”滑下来。

而杨阿姨则守在滑道下面,招呼着滑下来的小朋友,那些滑得晕乎乎的,爬不起来的,就伸手拉一把。

像小龙港和小元元这样的小孩子,苏阿姨本想让大孩子带一下。

就是大孩子坐在小孩子的身后,搂着腰一起滑下来。可小龙港摇了摇头,勇敢地说道:“苏阿姨啊,我一点都不害怕,我自己能滑下来!”

说着,小屁股坐稳了,两手扶着滑梯,“哧溜一下”滑了下来,动作十分标准。到了下面,还拍拍屁股站起来,眯着两只细长的眼睛,开心得不行。

轮到黎元元时,她也不想和大孩子一起滑,就自己从上面滑了下来,动作也很标准。

只有唐唐和秋秋,胆子很小,自己不敢往下滑,最后就让乔莎莎一个一个带着,从后面搂着腰一起滑了下来。

中班那边的小孩子,因为年纪小怕出意外,就没让他们玩滑滑梯。可有胆大的孩子,也想玩,就让大孩子带着也玩了一会儿。

小孩子对什么都是新鲜的。

放学回到家里,自然要向爸爸妈妈显摆一下,在托儿所里骑小木马、玩滑滑梯了。相当一部分家长,自己也没玩过这些,自然也很稀罕。

觉得沪上知青想出来的东西,还真不错啊。

连队里的木工房也很厉害啊,说做就做出来了。

三连的托儿所里,有小木马和滑滑梯。

这个消息很快在营里传开了。各连队一听,这还得了?就连场部的托儿所里都没有,这个三连就自己搞出来了?

连队之间都是暗里较劲的。

人家有了,咱们也得有。

于是,纷纷派人去三连取经学习。

一连几天,托儿所的游戏室里都来了好几拨参观的,有的干脆跑到木工房里去要图纸,比葫芦画瓢也描了一幅,准备回去也做几个。

消息传到了场部,其他营也有闻风跑来参观的。

一时间,连部也热闹起来了。

常常有拖拉机“突突突”地开进来,停在了连部门口,从上面跳下来几个人,呵呵笑着涌进了连部办公室。

李连长一边接待着,一边心里犯着嘀咕。

来了这么多人,连队脸上也很有光彩啊!不过,这些人不要赶在饭点来啊?这个时候过来,是招待还是不招待呢?

现在吃的东西这么精贵,连部也招待不起啊。

后来,他干脆想了一个办法。

让小文书用蜡纸刻了一版图纸,一下子印刷了一百份。还专门派人送到场部五十份,放在办公室里,哪个营想要?就自己去拿。

剩下的五十份,就放在连队办公室和托儿所里,来参观的,就直接发一份图纸。这样就大大地节省了时间,省得拖到饭点,还得招待人家吃饭。

管理后勤的罗排长,也特地叮嘱道:“这种来参观的,伙房里卖什么饭,那些人就吃什么,不准搞特殊化!”

心说,这也不是什么正规来参观的,就是来看热闹的。

九月一号,学校正式开学了。

这天,四营中学里人来人往,非常热闹。

包括营部在内,周边的六七个连队,都有家长把适龄的小孩送来报名。也有双职工忙着工作走不开的,就派了大孩子带着小的,帮着去班级里报名。

田根宝特地请了一会儿假,骑着自行车带着田伟军去学校。顺便认识一下班主任老师,好套个近乎。

王慧珍给伟军准备了一个军绿色的书包。

这是从代销点里拿布票买来的。现

在学校里,就流行背这种书包,她不想让孩子和其他学生不一样,自然要大力支持一下。

就这样,谢海宁、乔莎莎、田伟军等几个大孩子从此告别了托儿所,成为了一年级新生。

这一天,邓萧和邓原也跨进了四营中学。

邓萧去初中部报到,分到了初一(2)班。邓原去小学三年级报到,分到了三(1)班。对他俩来说,这里的一切都是陌生的。

没有小伙伴,没有认识的老师,一切都将重新开始。

而邓虹却适应得很快,已经乐颠颠地去了营部托儿所。

在那里,很快就交到了几个好朋友。

(2)小重逢

营部门诊上,新来了一位邓院长。

这个消息传得很快。

还不到两天,连队里的职工们都听说了。

当田根宝得知邓院长,就是场部的邓舒平医生时,就想过去看看。他和肖医生对小元元很好,两家能借着这个机会走动起来也不错。

再说,从内心深处他很敬重那些有知识有文化的,也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后,能像邓医生和肖医生那样做一个有用的人。

现在,能和邓医生这样的家庭交往,真是求之不得。

至于家庭成分,就不用考虑那么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