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钢琴师》摘得金熊奖, 阿佳妮凭两部影片折桂柏林影后。”——《综艺》
“《迷恋》无缘最佳影片,最佳女演员奖项非阿佳妮莫属。”——《好莱坞报道者》
“文艺电影与商业大片, 阿佳妮能否双双大获全胜?”——《旧金山记事报》
“史上最疯狂后援团?阿佳妮柏林电影节获奖致辞震惊世界。”——《芝加哥太阳报》
“柏林电影节闭幕式星光璀璨, 新晋影后阿佳妮又一次当选最佳着装。”——《时装》
第四十九届柏林电影节,最终由《海上钢琴师》斩获最佳影片金熊奖。
第二大奖评审团特别奖, 则颁予美国影片《细细的红线》, 邪典电影《迷恋》虽未获得电影奖项,男女主角却双双折桂最佳演员。
柏林电影节召开的初衷, 便是扶持复兴德国电影行业,因此本地化特色从创办伊始就十分突出。
虽然嘉奖范围面向全世界影片, 但在这一届上, 几项重要奖项纷纷授予非德国影片及他国演员, 无疑显得有些特别。
不提最佳影片,至少在男女主角奖项上,出演《夜之形状》的麦可·奎斯, 与《艾米和加古娅》中的玛丽亚·丝奇拉德、茱莉安·柯勒,便是优秀的德国影人, 但却纷纷败给闯荡好莱坞的法兰西人与英国佬。
尤其是玛格丽特·阿佳妮,这位演艺事业过于顺风顺水的天才演员,也太年轻了点。
于是在德国本土, 电影界人士纷纷批评柏林电影节不扶持国产电影及本土新人。
早在1951年创办开始,柏林电影节不足半世纪的历史上,便经常与德国影人因为这些事矛盾频发。
实际上,老资格的威尼斯和戛纳电影节, 也未尝没有这些困扰。
各大电影节即便再面对国际,总也是需要兼顾扶持和发展本国影业的。
而今年,柏林电影节评审会在受到相关质疑后,公开强硬表示——
电影节不是政治,靠政客也办不起来电影节,本届所有获得奖项的电影人,全部实至名归。
实际上,在欧洲三大的评审团制度下,奖项本身便十分受个人意见影响。
甚至曾有美国媒体称,这些欧洲电影节的评审团,简直就是聚在一个办公室里吵架,谁吵赢,那届电影节就是谁的一言堂。
总而言之,奖项就是礼物,评审团想给谁,就给谁。
倒是该庆幸阿佳妮在《迷恋》中,贡献了令人震撼的演技,不然以她刚满二十岁的年龄,便先后拿下奥斯卡金像奖、法国凯撒奖与柏林银熊奖的成就,虽然会被赞誉为一个世纪只能诞生一位的天才,但也难免会被质疑公关强劲,过于急功近利。
即便各大电影节一向就是“举贤不避亲,频频分猪肉”的游戏规则,但当你过于一枝独秀,无疑会遭受非议。
这时,自然到了公关团队展示精明手腕的时候,毕竟好莱坞明星所谓的天价片酬里,有百分之二十可是都支付给了营销公关团队。
如果公关团队不能在最短时间内扭转声势,那也没必要留在好莱坞,妄想成为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大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