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江州来人

将军相亲记 丹若灼灼 2410 字 4个月前

当皇帝回到寝宫时,天色已经擦黑。世乾殿的烛火通明,映得灯台上的铜鹤振翅欲飞。除了内侍之外,还有一个人在等着他。

“终于把人打发走了?可不容易啊。”安素正在烹茶,虚席以待。

“确实难缠。”卫潜在私下对这个表弟是不讲究什么架子的;便坐下看着他施为。钟山取的冷泉水已经浮出鱼眼般的气泡,此时可以加盐。

“太尉府该怎么交代?”在炭火的催动下,气泡如连珠般不绝,安素依次加入茶叶、茱萸、橙皮、姜片。

“你替我走一趟吧,给那傅玉一份哀荣。” 茶本煦煦君子,但加了姜桂,渐染烈性。卫潜望着逐渐由青变黄的茶汤,似乎在沉思。

“锦初那丫头……” 安素洗了两只梅子青的茶盏,拿起竹瓢分别斟了七分满。只见汤色清亮,沫如碎雪。

卫潜接过茶盏轻嗅香气,一边缓缓摩挲着杯沿,却并不入口。“她才封爵,就不要去凑这个热闹了。”

安素点点头,将手中的茶汤一饮而尽。“明白了……”

要说萧锦初之所以能这么顺利封侯,除去确实劳苦功高和皇帝的一力坚持,姓氏也得占个大头。

萧氏从前朝起便是出了名的著姓大族,传承三百年,出过七任丞相,两位太傅,四郡太守,大小官吏难以计数,可谓世卿之家。

然而大约世间的事总是盛极转衰,萧氏经历了百年繁盛也终于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到萧锦初的祖父那辈时,不巧赶上改朝换代。在南迁避难途中被卷入了匪乱,百余口人只逃出了零星几个。

祖父受了这个打击,在为家人守完丧期之后索性就在山中结庐而居,直到新朝建立征辟士人,一直无意再出仕。

本来就此保住妻儿老小平安度日也罢,谁知道没太平几年又碰上了北狄南侵。雍州、司州、兖州、青州,一路烽火不绝。

彼时,萧母正怀着身孕,因为惊吓早产生下女儿之后就过世了。萧锦初的父亲是个文弱书生,一边是幼儿襁褓失怙,一边是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又是忧愁,又是愤慨,没几年也跟着一块去了。

只剩下祖父带着孙女,外加一个老仆。祖父大人连遭离丧,身体因此大坏,自忖是照顾不了孩子了,便想令家仆带着孙女南下投靠江州的本宗。

萧锦初尤记得祖父已经把满屋的藏书都收拾妥了,连着那点可怜的家当一并打了包,马车也雇了,却最终没能走成。

这且按下不表,虽说萧锦初当年因着种种故事没来得及南下,到如今,江州萧氏的族人却来投奔她了。

新鲜出炉的萧侯刚回府就接到了这么一个消息,还有些回不过神来:“萧家二房的人?谁阿?”

老管家是服侍萧锦初祖父的老人了,虽然挂着个管家的名头,如今只负责颐养天年就好。这会儿得了信,也颤颤巍巍地拄着拐杖跑了来。“江州乃是郎主的堂兄弟一支,算来是女郎从弟。”

见小主人仍是一脸莫名其妙,老管家喘过一口气,又掰开揉碎讲了一回:“老令公当年有兄弟三人,郎主承的是长房。前朝乱起时,为了保住族中根基。便公议由郎主往兖州,二房往江州,三房往荆州,各避兵祸。后来的事,郎主也给女郎说过……”

何止是说过,原本一门兴旺,就因为战乱而落得凋零不堪。此乃祖父生平恨事,萧锦初到现在想起那些谆谆教诲都是心有余悸。

“往荆州的那一路也是七折八损,二房的运气却是不错,一路平安到了江州,就在当地落了户,渐渐成了气候。但比起以往萧家兴盛的时候……”老管家是世仆,心心念念都是主家的繁荣,提起这些事不免伤感。

“行了,诚叔,我知道了!” 萧锦初赶紧按住了话头,“既然从曾祖父算起是一脉同支,而且当年祖父也有心把我托付过去,都是一家子骨肉血亲。既然来找了我,我必会好好照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