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宋宇驰说,“我不是忙着找工作吗……”
现在好了,工作找了也没用了。
这人总在关键时刻掉链子。大学时,宋宇驰的父亲本来安排他出国读博,结果他忙着搞什么校园舞台剧,拖到大四也没考出dream school要求的语言成绩,于是转而留校。读博时,为了积累海外经历,多数都会出国交换一两年,别人都是博三博四交换,他非要博五交换,结果毕业论文题都没开,直接延毕。
现在又来这一出。
看来宋宇驰的父母还不知道这件事,要不然他不会四肢健全地站在这里。
边城想提前表示哀悼,结果转头看到宋宇驰眉飞色舞,一脸春光:“太好了,又可以混一年。”
精神状态如此健康,边城都不知道该庆幸还是哀叹。
“你今天多吃点,”边城说,“可能没有下一顿了。”
“你盼着我点好行吗?”
“现在可没有人来救你了,你自求多福吧。”
宋宇驰叹了口气,耷拉下脑袋。前几次能死里逃生,多亏边城的外公救他于水火之中。老人家在学术界德高望重,后辈多少要给点面子,执行家法时下手轻了一些。无奈几月前老人家过世了,如今再没有人插手他的家庭教育了。何其悲剧。
“你可别说漏了,”宋宇驰威胁性地指着边城,“我想逍遥一阵子再死。”
“放心,我在你手里的把柄可比延毕大多了。”
宋宇驰仔细思量一番,欣然点头赞同。他们走到包厢,服务员替他们开门,里面四桌人齐齐朝门口望过来。宋宇驰深吸一口气,带着舞台剧的微笑,走了进去。边城大致扫了一圈,有一桌还空着小半圈,三个座位。
边怀远从主桌那边过来,搭着边城的肩,示意空位:“你们年轻人坐那。”
边怀远指着桌上的人,一一给两个后辈介绍。边城在父母的对话中时常听到这些名字,今天才和人脸联系起来。
这些年,想来边怀远时常和老同学聊起儿子,一桌人都兴味盎然地看着边城。
“回国之后,研究的还是代数几何方向?”一个头发斑白的叔叔问。
“是。”边城说。
桌上另一个中年人笑着跟老同学打趣:“咱们这一届,还是老边的基因遗传得最好。我那儿子,要不是靠我输血送到国外去,连个大学都考不上。”
白头发叔叔“哎”了一声:“那是老边的基因吗?那是孟洁的基因。”
中年人笑了起来,对边城说:“你妈当年可是风云人物啊。”
“咱们班第一个优秀工程设计金奖。”
“去参加北京市大学生运动会,一直说紧张紧张,然后标枪投出来一个新记录。”
当年班上女生少,他们对边城讲述他母亲的光辉事迹,话语间透露出惋惜。边城的母亲是那一届唯一的女生,如果不是遭遇横祸,英年早逝,现在肯定是工程领域的耀眼明星。
同窗重逢,对当年班上这对金童玉女的感情,也颇多感叹。
“孟洁出事那会儿,老边给我打电话,这么大块头的男人,哭得像个孩子似的。”
“这不是,已经十几年了,都没找其他人。”
边城听着上一辈的讲述,想起他最后一次看到母亲。放学后,父亲带他去医院,入目即是大片大片刺眼的白色,空气中充盈着消毒水的气味。阴冷的封闭空间,白布蒙着脸,床头的牌子上写着“孟洁,女,34岁”。
父亲那时确实很悲痛,但和自己的悲痛不一样。自己的痛是永夜的黑洞,吞没了一切光和热,父亲的痛是春日的冻土,包着嫩绿胚芽,等日子渐暖,冰雪消融,就可以破土而出,长出另一个老婆,另一个儿子,另一种生活。
当然了,面前的外人们是不知道的。在他们眼里,边怀远一直是难得的痴情种。同窗的爱情可悲可叹,可歌可泣,是当代的“曾经沧海难为水”。
关注点集中在边城身上,宋宇驰闷头干饭,庆幸自己无人在意。
然而好景不长,没吃两口,宋宇驰的父亲就朝他使眼色,催他起来敬酒。宋宇驰长叹一口气,拿起酒杯,起身时朝边城投去悲壮的一瞥,然后迅速转换成喜笑颜开的表情:“各位叔叔伯伯,欢迎大家回到北京,一路上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