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 部分

受到自己属于其中,或者置身其外。这种“大”和“杂”具有无限可能,这种可能性迸发出激动人心的力量,生活在缺少可能性的世界的我,为之深深打动。

-----------------------------------------------------------------------------

辗转到了酒店,安顿下来,忽然有种想出去走走的冲动,虽然知道自己人不生地不熟的,像我这样的非典型性的路痴是很容易迷路的,于是天使和恶魔在拿我的灵魂拔河——结果,欲望战胜了理智——因为王尔德曾经说过:“除了诱惑,我什么都能拒绝!”

早就听说观音堂文化大道的画廊,今天终于可以慕名而去了,颠簸了半个多小时,画廊一条街展现在我的眼前,不少人进进出出,显得生机勃勃,虽然不知道究竟这里有多少卧虎藏龙的高手,但是从整体的画的质量看都是上乘之作,但是仍有些手法稍显幼稚的画掺杂其中,倒也生动可爱。

忽然被一个偏僻的角落里的画廊吸引了全部的注意力,严格的说它并不在这条整齐的大街上,而是在突兀的一角的临街,虽然门是大开着的,但是里面却是漆黑一片,却有东欧的白人刚从里面出来,搬着一个用油纸包好的画框,我仔细留意了他们的对话,说的居然是法语,内容大概是“很满意”“这个画家水平很高”之类的。

当下很有兴趣,也更加好奇,究竟这个画廊里藏着怎样的高手?这个写着“gift”的名字的画廊,主人究竟是在告诉你进去会买到一件“礼物”,还是一瓶毒药?(注:英语中gift是礼物的意思,而在德语中gift是毒药的意思)

我的眼睛一下子从白昼的灿烂到了夜晚的黯淡,画廊有着微微的光,散在每个角落中,却不足以看清楚前路,好容易等眼睛适应了黑暗,却惊喜的发现这家画廊的布置和巴黎小咖啡艺术馆出奇的相似,有画挂在走廊,也有零散的堆在道上,零乱却很自然,不是刻意所为却是留心制造。周围不仅有画,还有各样的雕塑,精致的咖啡用具,流光异彩的酒具。这里的一切发散着魅惑致命的诱惑力,单纯的美感,全然没有功利的艺术气息。

观音堂的流浪吉普赛人——这是我脑子里的第一反应。

忽然,我看见这样的一幅画——蒙克的《呐喊》!

顿时呆住,一股寒意由脚底升起,窜到我的脊背——这幅画是我的最爱,却也是最恨,最让我震动,也是最让我恐惧——而这种恐惧是莫名的,没有来由的,从我第一眼看到它的时候就有,每次更加强烈。

爱德华?蒙克是具有世界声誉的挪威艺术家,西方表现主义绘画艺术的先驱。他的绘画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和悲伤压抑的情调。毕加索、马蒂斯就曾吸收他的艺术养料,德国和法国的一些艺术家也从他的作品中得到启发。

亲人一连串的去世使他的性格变得忧郁而孤僻。孤独、绝望、死亡等感觉深深地困扰着年轻的蒙克,到了非表达不可的程度。他要呐喊,他要画出活生生的人们,以及他们的呼吸、感觉和受苦受难。在这一时期,他画出了他最重要的作品《呐喊》。画面表现的是一个形似成形婴儿的小人张着口从桥上跑来,远景是海湾和落日景象。天空像滚动着的血红色波浪,令人感到震颤和恐怖,仿佛整个自然都在流血。

“我和两个朋友一起走着,夕阳西沉,天空变得像血一样红,我忽然无精打采,极度疲倦地止住脚步,黝黑色的海峡和道路显示着血与火一样的光舌。朋友走着,我却一个人停在那里因不安而颤抖着,我感到了自然强烈的呐喊——”

“我只感觉莫名的恐惧,蒙克在以自己的方式宣泄他的孤独和绝望,而他传递给我的想法不是呐喊,而是毁灭!”

忽然意识到是有人跟我说话,霍然的回头——正对上一双凛然而优美的双瞳。

那是深黑如午夜的瞳色和发色,有着苍白安静的肤色,却是深刻华丽如剑锋的硬质美貌,右耳缀着一颗红宝石耳钉,在昏暗的灯光下显得熠熠生辉。

“啊——”我突然的窘迫起来,脑中就是嗡的一声,完全接下来忘了要说什么。

他走到咖啡桌旁,优雅的端起咖啡壶,问:“要点什么?”

直觉反应,简直就是单细胞动物的非条件反射,语气十分坚决的拒绝,“我不喝咖啡,有没有红茶?”然后,自己也愣住了,唉!这是人家的地盘呀!

帅哥笑了,顺手捞了一个小罐,举起来,“大吉岭可好?最近红茶都喝光了,又懒得去买,只剩这个了。”

只好用力的点点头,虽然本人喜欢的是“伯爵”和“祁红”。

红茶的香气袅袅,如此静谧的小画廊,我们之间没有任何的废话,却是像旧识一样,从红茶一直到蒙克,再到莫奈,到毕加索。

我说我喜欢睡莲和嘉布遣会林荫大道,不喜欢海上日出,他大笑——不都是印象派的莫奈画的么,我说我喜欢蒙克但是对毕加索敬而远之,他好奇——这两个人本质上

都是表现主义的,说起来毕加索还是师承蒙克的。

我白了他一眼,“你不是美术专业的呀?油画系的——怎么尽问我这么肤浅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