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无岁月,这句话在香山脚下却是不那么适合了。
春夏秋冬,四季分明。
香山的风景,四季皆有它自己的时令。
换下红裳,如今披上白披风的香山,在轻雪的季节里如同在母亲的轻哄声中慢慢安睡绵长了呼吸的婴儿,别有一番在安静中的风情。
烧着火炭,三婶坐在屋子里刺绣,前个儿新弹了一床棉被,她正兴致勃勃地准备着三件套的新背面呢。
这床被子是准备给俊祎的,三婶尤其喜欢看俊祎穿红衣,这床被单若不是俊祎千求万求恐怕也避免不了大红的命运。
俊祎最后是这么说的:“三婶,您是不是还想在上头绣两只鸳鸯?”
三婶一想,这红被喜庆是喜庆,若是俊祎还是之前小小的,看着和七八岁孩子没差别的时候到也罢,现在全然长成了一个满了十三周岁的少年,这红床恐怕得给这孩子折福的,赶紧就罢手了。
和俊祎一手银针越来越厉害但对刺绣丝毫不在行不同,小时候跟着邻居奶奶给人做布娃娃赚钱的谈绪却是一手好手艺。再有三婶细细教导一番,那绣出来的东西当真有模有样,惹得三婶一阵好夸。直把谈绪夸红了脸。
这日华老带着师弟和三徒弟哑叔聚在庭院里搭起篝火,赏雪煮酒。
喝酒这种事情,俊祎现在自然是不被允许的,再加之俊祎也觉得这种‘吃冷风’的雅兴不要也罢,也就同在治疗中同样沾不得酒也受不得冷的谈绪在屋子里陪三婶。
听着三婶和谈绪凑在一起讨论什么花样,谈绪也是闲的,最近打算织毛衣了,三婶也觉得好,她觉得市面上买回的那些机器里出的衣服,怎么穿都觉得不舒服。
这时候两人凑在一起,正好有伴。
“这都困成这样了,还不回屋里睡觉去。”
俊祎时不时拿着铁钳子拨弄着盆里的炭火让它烧得更旺,听着难免有些无聊,在着暖暖的屋子里就有些犯困,正打着呵欠,这时候听三婶赶他,摆了摆手。
“晚上会睡不着的。”俊祎摇了摇头,露出笑脸来,凑上前去看三婶在被单上绣的花样,瞧着有些眼熟,仔细琢磨了一阵道:“三婶,这是我的胎记?”
三婶笑道:“是姚家的族徽,和你的胎记长得肯定差不了。”
俊祎还从没听说过她外婆家还有族徽这样古老神秘的东西,顿时也来了兴趣。“三婶,您给我说说呗,我外婆家的事情。”
一直专心织毛衣的谈绪闻言也看了过去,族徽?胎记?听着好像听有趣的。
“我哪儿知道多少,我呀就是个下人,再说那时候年纪也就长到比你大不了几岁就和姚家失散了。”
这么说着,三婶却是搁下了手上的活计,笑着对把下巴搭在椅子上笑嘻嘻地看着她的俊祎笑道:“我知道的,也是听人说的。”
俊祎眼睛一亮,“您就告诉我吧!”
三婶呵呵笑:“看你心急的样子。”
她回忆道:“到我们那一辈,姚家还是南边的大户,那时候做的是药材生意,那么大个屋子,却不差的,就是药香味儿了,我们这些人,包括少爷和云昭小姐都是在那药香味儿中长大的……”
当年的姚家算得上是富贵人家,可惜也敌不过世道。
政府和人打仗,小老百姓也受牵连,但怎么也不至于没个活路了。之前虽然生意差了很多,但到底日子还是过得下去的,至多多拿些钱消灾,可后来就不行了!
那也就是在六十多年前的事。
那些洋鬼子来了,跟几辈子没见过东西似的,见了什么都抢,也不知道是哪里听说姚家里藏了个宝贝,大半夜地扛着枪就来抢了!
要不是老爷子一个在官府里打混的至交早前听闻了消息,要姚老爷子带着家眷收拾细软寻个地方去避祸,那一夜还不是要怎样呢……
等老爷子回来的时候,好好的一个府邸连着周围两家几百间房子烧的烧、砸的砸,那些黑心的洋鬼子还把地上挖的坑坑洼洼,也不知道到底有没有找到什么东西,可是那屋子也不能住人的了。
那些洋鬼子还有不甘心的要抓姚家人去审问,姚老爷子一听这消息,赶紧带着几百口人到外地逃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