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掌蛮被灭族,云南各路山匪看到了朝廷剿匪的决心和狠辣手段,一时惶惶不安,都不敢出来作乱,老实了许多。
钱非同派出几名使臣去诏安,有那抵死不从的,立刻派兵去清缴,不留一个活口,如此下来,山匪十之八九都顺应了招抚,荼毒了云南百年的匪患,竟就这样快刀斩乱麻地被解决了。
从百姓中征召的兵马和编入的山匪,一下子将陈霂手中的兵力翻了一倍有余,达到五万余人,正如燕思空当日对他的承诺。
陈霂对燕思空的韬略心服口服,又震撼于燕思空的狠辣无情,言辞举止上便更加恭敬,不敢逾矩,燕思空为了断绝他的念想,也比从前严肃许多,因而俩人一时相安无事。
恰逢其时,西北也传来了狼王收服大同的消息,自此,整个西北都落入了封野的掌控之中。
不过,封野也并非事事皆顺,封家驻守大同近三十年,杀死蒙古人无数,与各个部落皆有旧仇,比如开放互市的关键——察哈尔部的首领哪答汗,叔舅兄弟都死于封家军手中,他们又收了朝廷的好处,不肯归顺封野,还将封野派去议和的使臣砍了脑袋。
若察哈尔不肯合作,那封野捏着河套,就等于捏着金山而不能挖,更为严重的是,察哈尔一日不归顺,封野就一日不敢进军中原,否则大同后方起火,他就没有了退路。
燕思空听到这个消息,亦为封野着急,但远水救不了近火,他只望封野能尽快收服察哈尔,以封野的能耐,应该也是早晚的事。
封野也如二人之约定,声称要拥立楚王夺回他名正言顺的储君之位,清君侧,铲奸邪,拨乱反正。
如今棋局初定,燕思空和陈霂正在加紧筹备兵马、粮饷,以及笼络周围的藩王,此时陈霂五万兵马在握,不再以剿匪为名遮掩征兵之实——也遮掩不住了,他大剌剌地干起了谋反大业,疯狂地吸纳兵马、谋士、银钱,他身为长皇子,又有封野效命,比背靠阉党的陈椿更得人心,不乏主动响应之辈,大军以惊人的速度膨胀着。
楚王谋反的消息席卷了整个江山,内忧外患之下,朝廷已是风雨飘摇。
而此时,距离燕思空告别封野,来到陈霂身边,已经过去了大半年。
这一天,元南聿带来了封野的秘信,要燕思空即刻回大同。
信上只写着:你事已成,速回。再无他言。
燕思空皱眉道:“眼下殿下还需要我们,不到回去的时候。”
“楚王身边谋士众多,他此时大兵在握,不见得非得我们在。”
“正因如此,我才不能走。”燕思空看着元南聿,“我将你安插进大军,是为了削弱侯名,早晚我要将此人除掉,让他只能依赖我。”
元南聿沉吟道:“思空,你如此聪明,应该明白,你要用狼王牵制楚王,也用楚王牵制狼王,而又要令他们合作,若你得罪了狼王,你就算把楚王的兵马都握在了手中,又有什么用呢?相反,只要你手中有狼王,你还怕楚王不听你的吗。”
燕思空沉默着。
元南聿叹道:“你不愿意回去,是不想见他,对吧?”
“……我见他做什么呢。”燕思空冷冷一笑。他何必要去自取其辱呢?离得远了,他或许还能忆起封野从前的好,面对面时,他只想逃。
元南聿淡道:“你自己决定吧。”他将秘信放在了桌上。
燕思空看着纸上熟悉的字,疲倦地闭上了眼睛。
第199章
燕思空虽远在云南,但各路消息依然十分灵通。
辽东如今陷入对峙的僵局,卓勒泰攻不进来,赵傅义打不出去,当年的大同与瓦剌也是如此,但大同防线固若金汤,关内百姓安居乐业,将士们上马打仗,下马耕田,粮食大多能自给自足,可辽东不同,二十多年前辽北七州兵败迁民,已成荒地,整个辽东的境况山河日下,军费全靠朝廷,每日开支巨大,成了朝廷医不好的脓疮。
韩兆兴依旧在金国做着人人唾骂的叛贼,至于赵将军暗中有没有与他往来,则不得而知。
谢忠仁在狱中被审了一年,什么都招了,包括当初设计陷害封家,只是因为封野“临时变卦”,没有顺应招抚,昭武帝当然不会自己打自己的脸,把封家冤案公诸于众,现在留着谢忠仁一命,不过是因其在韩兆兴和封野二人身上尚有一丝用处。
这些京中的情况,都来自佘准的密报,当然,朝廷和民间对他的猜测,佘准也毫无遮掩地告诉了他。世上本没有不透风的墙,他倒戈封野、暗助楚王谋反的流言早已传遍了,除了没有真凭实据,竟然说得头头是道,许多也与事实相符。
燕思空并不感到奇怪,至少陈霂身边的那几个人,诸如钱非同、侯名和一些贴身侍奉的,都已经猜出他的身份了,虽然明面上,他还被封野关押在黔州大牢里不见天日。
就算狗皇帝知道了,其实也奈何不了他,他在京中唯一的家眷,就是狗皇帝自己的亲女儿,除非万阳生的是个儿子,还能拿来威胁他一番,如今多事之秋,也无暇顾及他了。
不过朝廷反应还算迅速,楚王谋反的消息刚刚传回京师,朝廷就派了两个人来议和,这两个人选得十分好。
一个是当年也做过陈霂讲师的霍礼霍大学士,颜子廉病故后,他从内阁次辅升为内阁首辅,却不堪阉党迫害而告老还乡,如今已是古稀之年。另一个人是陈霂的外公,他原本只是济南府一个小小的管驿站的胥吏,将女儿送入宫当宫女,却不想被皇帝临幸,还生下了长皇子,可惜惠妃不得宠,他仅仅被安插了一个小官职,哪怕在陈霂被封为太子时,都没有跟着鸡犬升天,如今却一下拔高了五个品级,成了正三品侍郎,虽是礼部闲职,但晋升之快,闻所未闻,足见昭武帝想要亡羊补牢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