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 苏俄崛起与美帝反转

在一支小型舰队的护卫下,德国皇家游艇“维克托”号驶入可夕利群岛圣玛利亚岛的“夕阳海港”。此地位处英吉利海峡西侧北端,距英格兰西南部的康沃尔半岛仅45公里。就地理位置而言,它可说是“背靠欧罗巴、面朝大西洋”。两次大战期间,英军皆在夕利群岛驻兵,并在这里建有防空警戒站、轻舰艇补给基地以及野战机场。1933年7月,德国和爱尔兰联军登陆并夺取了这个群岛,而后长期在此驻军。根据1936年2月签署的《新英格兰条约》签署,这个在地图上毫不起眼的群岛正式归入威尔士的版图,成为威尔士王国最“偏远”的一块领地。

作为夕利群岛最大的岛屿,圣玛利亚岛名义上归威尔士所有,实质上由德国和爱尔兰军队共同掌控,大型雷达站、军用航空港以及潜艇基地的相继落成使之成为了一座综合性的战略据点,以此为出发点的海空侦察范围覆盖英格兰西南部、布里斯托尔湾、英吉利海峡西部甚至法国西北部。

如今的圣玛利亚岛已无普通居民,除了那些风格质朴的常规屋舍,这里还矗立着一座旧哥特风格与现代建筑艺术相结合的建筑以及一片由围栏圈定的庄园,它便是爱尔兰王室出资修建,献给德国皇储小威廉和皇储妃塞西莉娅作为结婚三十周年赠礼的圣玛利亚行宫。

小威廉和他的皇储妃欣然接受了爱尔兰王室别出心裁的礼物,此次消暑度假顺便前来小住,对这里的陈设布局很是满意,而借着这个机会,夏树以叙兄弟之情为名,与小威廉一行独处数日,所谈重点自是当今世界格局。

中日和谈失败,东方烽烟再起,夏树虽感失望,但对此也是早有预料,他一直希望西方同盟国能够从战略大局出发,通过外交和贸易途径不断向日本施加压力,可惜西方同盟国历来是各怀鬼胎、各自为政,德国拒售的物资,意大利人很可能私下里倒腾过去,德国和爱尔兰联手封锁的军事技术,奥匈帝国同样有可能充当走私贩的角色。再者,作为德国的重要战略决策者,小威廉的认知与想法时常受大臣们的影响而左右摇摆,德国陆军和海军将领们的战略分歧又在日益加深——许多海军将领早已意识到日本对德国全球战略的潜在威胁,所以觉得支持中国抵抗日本侵略能够遏制其过度膨胀的扩张野心,陆军将领们则将目光投向了另一个方向,那就是东欧。

早些年的时候,人们总以为失去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的俄国好比是一头被阉割的公牛,即便肌肉强健,也没有跟同盟国叫板的魄力,然而他们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纵然将白俄罗斯、乌克兰连同波罗的海沿岸三国排除在外,俄罗斯依然是个拥有一亿六千万人口和1700万平方公里辽阔疆域的超级大国,何况苏维埃革命给这个国家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16年签署的停战协定对俄国的兵役制度和军队规模都作出了限制,但苏维埃政权取代沙皇政权后,这份协定自然变成了一纸空文。通过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苏俄现役武装力量常年保持在150万以上,而在1932年大战爆发前的几个月里,苏俄陆军迅速扩充至82个步兵师及两百多个独立旅、团,一线兵力超过220万人,配备大量飞机、火炮、战车等现代化装备。尽管苏俄政府在大战期间始终保持中立,但它与美英联盟的密切联系让西方同盟国不敢有丝毫的大意——驻扎在东欧防线的同盟国军队从未少于过70个师,此外还有相当数量的正规部队和准军事化的治安队部署在白俄罗斯、乌克兰、立陶宛、拉脱维亚。

维持此等规模的军事力量自然是一笔惊人的耗费,何况东欧防线及附属设施需要不断翻修、改良。当然,这还不是最要命的,三年大战,维持中立立场的苏俄政府可没少干趁火打劫的勾当,1932年-1933年的高加索冲突和1933年的北波斯战事是摆在明面的举动,威尔士矿工起义、南乌克兰暴动以及不计其数的工人罢工、示威游行还有布尔什维克运动,这些都跟苏俄政府的宏观策略有着莫大的关联。

基于上述种种原因,在1935年举行的同盟国首脑峰会上,各国代表们除在中日停战调停上达成高度一致外,在消除苏俄威胁的问题上也有强烈的共鸣。温和派倾向于同苏俄签署长期有效的和平条约,通过裁减军队、降低军备投入等常规举措保障东欧和平,可此举最大的障碍在于苏俄政府一直坚持西方同盟国从白俄罗斯和乌克兰撤军,且不再干涉这两个国家的内政自由。近二十年来,在白俄罗斯和乌克兰有大量资本投入的德国、奥匈帝国既不愿意轻易放弃在这两个国家的既得利益,又担心撤军之后红色革命会立即席卷东欧,继而威胁到自己国家的安全,所以无法接受苏俄的这一要求,难被打破的僵局就此形成。

夏树知道,民族矛盾绝不是矛盾的本源所在,小威廉和他的陆军将领们之所以对苏俄非常忌惮,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近年来发展极为迅猛。按照苏俄政府公布的数据,其1935年的国民生产总值超过日本、奥匈、意大利等国,相当于美国的92、德国的64,而仅仅10年以前,苏俄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三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千辆拖拉机,99的耕种都靠

人畜来完成。

短短十年,苏俄经济呈现出爆炸式的增长,集中制的优势其实只是影响因素之一,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才是这种变化的关键催动力——1927年开始的一场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对西方来说是一场灾难,对苏俄则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严重的资本和商品过剩让西方再也顾不得什么民族矛盾的对立了,经济危机期间,苏俄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技术项目、机器设备、科技人员和资本的吸收国之一。1928-1930年,美国出口的机器设备中有45卖给了苏俄,英国在1929年-1931年机器出口总量的60销往苏俄,1932年更是高达90;1931年,世界机器出口总量的四分之一销往苏俄,1932年达到46。1931年,苏俄接受技术援助的项目达到99个,涉及冶金、工业机械、汽车、轮船、飞机制造等。此外,由于经济危机,西方大量的技术人员失业,他们纷纷接受苏俄的聘请。1929年,在苏俄工作的外国专家达1200人,技术人员近万人。1932年,在重工业部门工作的各种外国专家有6000多人,仅美国就先后有数万工程师和技术人员移居苏俄。同时,苏俄也把本国的技术人员派往西方国家学习先进技术,这使得苏俄的科技实力在短时间内实现了飞跃式的突破,进而以这种突破带动工业经济的迅猛发展。

既然国家利益是一切战略决策的出发点,夏树在小威廉面前铺开一张世界地图,开诚布公地告诉他,陆地上的资源是非常有限的,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在可见的未来,石油、煤炭、铁矿都会面临枯竭,届时各国只能转向蕴藏着巨大资源的海洋。从现在的势力版图来看,德国占据的多是陆地资源,全世界最大的海洋资源宝库——太平洋,则被置于日本和美国的控制之下。

作为这一推论的佐证,夏树拿出了爱尔兰在北海勘探石油资源的进展报告。尽管海底石油的勘探和开采难度大大高于陆上,但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一旦在欧洲海域钻出了储量巨大、产量稳定的海底油田,其价值将远远超出工业经济范畴。

从技术角度来看,海底矿产资源的大规模利用还为时尚早,然而夏树的论述还是成功勾起了小威廉的贪念。另一方面,德国皇储早年曾参与东欧防线的构建,他本人一贯将那段经历视为可炫耀的资历之一,若要主动进攻苏俄,势必放弃这条屹立二十年的坚固防线,驱使数以百万计的同盟国士兵深入俄国腹地,乃至翻越乌拉尔山去彻底摧毁苏俄的工业带……每每想到拿破仑军队的惨痛经历,熟读欧洲历史的小威廉就会感到无比棘手!

当夏树和小威廉结束他们在圣玛利亚行宫的假期时,发生在万里之外的夏威夷战役也基本宣告结束,虽然参战兵力不占优势,美国军队仍以摧枯拉朽之势夺回了瓦胡岛,在此期间,重披战袍的欧内斯特·约瑟夫·金率领以7艘战斗航母为核心的美国第6特混舰队赢得了尼浩岛海战的胜利,挫败了日本军队的反击企图。此战之后,太平洋战争的形势迎来了重要转折,美国与德、爱两国签署秘密协定,后者进一步向前者提供各种作战物资,并在《柏林停战和约》的基础上放宽前者支付战争赔偿和裁减军备的限制,而更为重要的是,中美两国政府会商一致,宣布缔结军事同盟,共同对抗日本侵略者。